作者林木儿的文章《女教授古代青云路》涉嫌“文字雷同”,被侵权文章《官居一品》
被投诉文内容 被侵权文内容
事件1 加载中……
第 83 章 2015-08-08 21:48:43
加载中……
加载中……
投诉时间: 2020-07-29 09:57:56
处理操作 接收人: 管理员 接收时间: 2020-08-02
处理人: 编辑云婳 处理时间: 2020-08-14
处理结果: 一般违规840字,黄牌锁文要求清理,永久禁止上任何人工榜单
判断分析:
涉嫌抄袭作品:《女教授古代青云路》
链接:http://www.jjwxc.net/onebook.php?novelid=2455493
发表时间为:2015年08月08日
涉嫌被抄袭作品:《官居一品》
链接:https://book.qidian.com/info/1343635
发表时间为:2009年09月22日

详细对比分析:
一、《女教授古代青云路》 第83章
郑青鸾坐下后,考生还没进来过半呢,当然不会现在就公布题目。她环顾四周,观察环境,墙壁刷的粉白,上面留着通风口。这个考舍虽然狭小,但相比其他,明显好了不少。就连桌椅,成色也很新!看来她还是受了不少照顾的。左右看看,还真是觉得有些无聊,紧张的感觉倒真的没有。随手翻看桌子上的答题纸,想必是府衙统一发放的,和外面卖的格式都是一样的。   翻开封面后,剩余的纸张才是答题的地方,每页都是十四竖行,每行刚好十八个红格,一个格写一个字。书写的时候,千万不能把字写在边框之外。而且,但凡出现圣人名,都得放在每行的首位,哪怕前一行空半行也必须如此。所以为了卷面美观,遣词造句不仅得合情合理,语句优美,更坑人的是还得数着字数,分发的这几页草稿纸还真不一定够用,且得省省呢。郑青鸾在心里不免吐槽,多发几页纸又能怎么着?这抠门劲!当然,有些穷困的地方,连答题纸都得自备,但这不是在天子脚下的京城么?
他稍作沉吟,见衙役将所有考舍都锁门后,便在一张空白的横轴上,挥毫写下此次院试的题目——作一篇时文和一首试贴诗。   就见纸上写着‘乃是人而可以不如鸟乎?诗云:穆穆文王。’一首试贴诗的题目‘阴阴夏木啭黄鹂’的五言八韵诗。127   按说本朝只重时文,一般考试的标准都是考两篇八股文的,但李大人为了增加考试难度,将一篇时文改为一首试贴诗。   当两个差役手持卷轴在考舍前走过,保证每个人都看清题目后,原本鸦雀无声的考场中,却此起彼伏的发出一阵无法抑制的倒抽冷气声。李大人在外巡查,便看到许多学生面色煞白、神色惶惶,恨不能当场大哭出声!很明显这是被自己出的题目给难住了,吓住了!他心里了然,又不由的暗暗得意!
解释一下,就是将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句子中各提取一半,组成一个没人见过的新句子出题,美其名曰‘截搭题’。学过数学的都知道,排列组合是无穷尽的,所以科举迎来了新的‘春天’。这种考法,从前朝起,朝廷干脆承认了,颁布法令曰:‘正考必出大题,预考可出小题。’乡试以上称为正考,以下则是预考。所谓大题便是形式与文意完整的句子,小题就是截搭题。这种题型把四书五经的句子割裂的四分五裂,然后扭吧扭吧拼凑在一起,牛头鹿身,晦涩难懂,题意难明,题情难得,在破题时但有毫发之差,写出来的文章便去了千里之外,所以时人皆认为‘小题难于大题’。现在李大人不知道抽的什么风,所出的就是一道截搭题,而且是变态的‘书’、‘经’混搭,无怪乎大家集体抽冷气。
郑青鸾再细细的琢磨了一下那截搭题,心中首先定位各自的出处……前一句‘乃是人而可以不如鸟乎?’出自《大学》。
写完了破题之后,剩下的事情就很简单了,承题起讲、题中入手、起股、中股、后股,最后成篇大束。半个多个时辰后,一篇洋洋洒洒,花团锦簇的文章便落在稿纸之上。   等写完之后,检查一下截对是否整齐,把文章的结构好好的调整了一番。然后再将不必要的词汇删掉,让文章紧凑干练!   最后再从头默读几遍,直到读起来音调和谐,朗朗上口,这才勉强满意。   郑青鸾长长的舒了口气,坐直了身子,张开双臂伸伸懒腰,心中暗道:‘虽然心里有东西,也有许多想法,但是写出来后还是感觉有些不能尽述其意,遣词造句还要多加练习才行啊!’   要让那些还在苦思破题的人知道了郑青鸾的想法,还不得糊她一脸血啊!要知道她根本没正经学过作时文,完全是拿着例文自个琢磨出来的!能写成这样已经不错了,不能太过的吹毛求疵。   科举之难,郑青鸾到现在才算真正的体会到了,要不是她是两世为人,在前世便经过十几年的应试教育,而后又用应试的办法去教导学生,那么这一世,她无论如何也应付不了科举的。   虽然前世那些经历并不值得夸耀,但在吸收知识、总结规律、摸清考点方面,她都有着专家级的经验。当郑青鸾一拿到时文例文,就体会到八股文不是散文诗词,而是议论文。而且是应考的议论文!就跟高考写作文一样,有一定的技巧性在里面。所以临考的这些天,她通过大量的阅读大家程文,摸索出规律,什么样的文章格式,什么样的破题承接,才是好文章。而内容怎样安排比较充实,每股如何做才能符合音韵,等等,诸如此类都做了总结。
比如在格式上用正格不用变格,力求每股正反虚实深浅相间,力求井然有序等等。
然后谨慎的做最后一遍检查,看看有没有犯帝讳、圣讳。等完全确认无误了,才一笔一划用馆阁体往答题卷上抄写。不仅字体是馆阁体,而且字迹大小,用墨浓淡,都要注意。要书写的端庄整丽、一丝不苟。
整个考试一旦进入状态,就完全忘记了外物,仿佛天地间就只剩下他的一人一桌。当终于写完这篇五百字时文的最后一笔,一抬头,竟然已经过午时了!
还剩最后一道试贴诗!不过这对郑青鸾来说,显然比时文轻松多了。虽然不可能抄袭另一个时空的诗词,因为它是限定了题目的。但好的诗句改头换面后,未尝不能用。甚至不需要太过雕琢,只要合辙押韵,符合格式就行。
看来李大人也担心,如果连试贴诗也那么难,会被这届考生背地里骂一辈子。

《官居一品》 第一百节
沈默坐下后,考生还没进来一成呢,自然不会公布题目。他一时有些无聊,只好翻看自己的答题纸……在一些穷的州县,就连这东西也要自备呢。但无论衙门发也好,自备也罢,格式都是一样的。一共是十一页,第一页是封面,县考没那么严格,考生情况就直接写在封面上,并没有采用‘糊名’、更不必‘誊写’,所以李县令当初才拍胸脯说‘保你个案首’。沈默看到封面上有个号戳,戳上写着‘县考甲字一零七号牌’,下面还有一行小字写道:‘沈默,年十六岁。偏瘦略高,面白无须,容貌甚佳。民籍。曾祖延年,祖录,父贺。认保人吴兑。’ 打开后封面,另外十页才是答题的地方,每页十四竖行,每行十八个红格,一个格写一个字。此外还有几页草稿纸。
待所有考生都坐好,已经是天光大亮了,倒是正好考试。李县令也不再啰嗦,待衙役锁门后,便在一张空白的横轴上,挥毫写下正试的题目——作一篇时文和一首试贴诗。

《官居一品》 第一零一节
一篇时文的题目是‘乃是人而可以不如鸟乎?诗云:穆穆文王。’一首试贴诗的题目‘秋光先到野人家’的五言八韵诗……按说大明朝只重时文,标准都是考两篇八股文的,但县府一级的考试自由度大,县令是可以出一首试贴诗代替时文的。试题一出,原本鸦雀无声的考场中,却发出一阵无法抑制的倒抽冷气声。李县令便看到许多学生面色煞白、如丧考妣,显然是被自己出的题目骇到了,不由微微的得意一笑。
但活人不能让尿憋死,于是有位被逼急了的老兄,便将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句子中各提取一半,组成一个没人见过的新句子出题,美其名曰‘截搭题’。要知道排列组合是无穷尽的,所以立刻开创了一片新天地。到了嘉靖中叶后,朝廷干脆承认了这种搞法,颁布法令曰:‘正考必出大题,预考可出小题。’乡试以上称为正考,以下则是预考。所谓大题便是形式与文意完整的句子,小题就是截搭题。即使没做过八股文的也能看出来,小题因为割裂经文,牛头鹿身,在士子看来,往往题意难明,题情难得,在破题时但有毫发之差,写出来的文章便去了千里之外,所以时人皆认为‘小题难于大题’。现在李县令所出的,便是一道截搭题,而且是变态的‘书’、‘经’混搭,无怪乎大部分考生一看题就想回家。
却说沈默一看到那截搭题,心中马上定位各自的出处……前一句‘乃是人而可以不如鸟乎?’出自《大学》。

《官居一品》 第一零二节
破题之后,事情就很简单了,承题起讲、题比中比,最后成篇大束。不消半个时辰,洋洋洒洒,花团锦簇的一篇文章便落在稿纸之上。写完之后,检查一下截对是否整齐,对结构进行了微调。又将一些华而不实的词语删去,使文章更加体制朴实、书理纯密。最后再从头默读一遍,直到确定音调和谐,朗朗上口;机调圆熟,赏心悦目后,这才勉强满意。他长舒口气,坐直了伸伸腰,心道:‘虽然心里有东西,可写出来却有些走样,看来还是要加强练习啊!’
可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,沈默是个二世人,在前世便经过十几年的应试教育,而且一直是传说中的‘尖子生’……虽然并不值得夸耀,但在吸收知识、总结规律、摸清考点方面,都有着专家级的经验。当沈默体会到八股文不是唐诗宋词,那种随意性很强的艺术作品,而是一种国家用来取士的议论文体时。他便敢笃定,就像高考写作文一样,有着很强的技巧性在里面。然后通过大量的阅读大家程文,他摸索出几条规律,这些文章格式大致相同,破题承接较好,内容比较充实。而且每股符合音韵。这样的文章便会得好评。他又重点研究了几位时文大家的文章,尤其是有着‘时文王羲之’之称的王鏊的程墨,
总结出一整套作文的方法,比如在格式上用正格不用变格,力求每股正反虚实深浅相间,力求井然有序等等。
牛刀小试一下,效果果然不错,反复读过几遍,沈默敢笃定这篇文章可以在任何考官手下考出好名次了,这才最后检查一遍有没有犯帝讳、圣讳,完全确认无误了,最后一笔一划的往答题卷上抄写。细节决定成败,这句话绝不是说说而已,就连他下笔写出的字体,也是沈先生叮嘱的翰林馆阁体,果然是端庄整丽、一丝不苟。
在做这一切的时候,沈默完全忘记了外物,仿佛天地间就只剩下他的一人一桌。当终于写完这篇五百字时文的最后一笔时,正好时未酉之交,只听一声梆子响,放牌的时刻到了。
不过对沈默来说,这已经足够作一首试贴诗的了。他本来就才思敏捷,吟诗作对的本事十分了得,而且试贴诗只会在县试府试一级出现,更高级的考试是不考的,所以也没必要太过雕琢,合辙押韵,符合格式就行。
看来李县令也担心,如果连试贴诗也那么难,会被这届考生背地里骂一辈子。

分析:所列几处内容描写雷同,部分客观内容没有标注出处,共计840个字。

根据第四条判定标准的第2条“具体描述语言上雷同,并且不是判定前提中所列的例外情况的,雷同总字数低于1000字的,判定为借鉴过度。超过1000字的,判定为抄袭。”判定作者林木儿的作品《女教授古代青云路》构成借鉴过度。
根据第五条处罚规定的第1条“构成借鉴过度的,发黄牌(该文积分减少30%)并锁文(无法上任何榜单)要求清理,清理干净之前不得解锁撤牌。”第 3条“签约作品被判定借鉴过度及以上的,扣除该文全部榜单,并自判定之日起剥夺其作者任意笔名发表的一篇文章十万字榜单(包括自然榜和人工榜),且扣除榜单时限不少于30天。”给该文发黄牌,永久禁止上榜,并自判定之日起剥夺其作者任意笔名发表的一篇文章十万字榜单(包括自然榜和人工榜),且扣除榜单时限不少于30天。